儿子比想象中的黑、瘦,眼角长了皱纹,头发居然也白了不少。
韩碧莹的心揪在了一起,扑过去抱着他哭出声来,“对不起,妈没看好你,把你丢了,都是妈不好……”这一抱,76岁的她,已经等了半辈子。
38年前,韩碧莹3岁的小儿子李少敏被人拐卖到安徽萧县。38年后,在兴平市公安局的不懈追查下,失散多年的骨肉终于团聚。
“腊八会”上 孩子丢了
“五官和小时候还是像的,脖子上这个疤也还在……”4月21日上午,在兴平市公安局组织的认亲仪式上,已然满头白发的韩碧莹老人仔细打量着儿子的脸,紧紧抓着他的胳膊不愿放开。
多年来,孩子丢失的场景就像噩梦一样缠绕着她,让她无数次懊悔“为啥没把娃拉住”,如今,她终于找到了他,抓住了他,一声声歉意让在场的人都忍不住落泪。已过不惑之年的李少敏由着母亲抓着,眼睛里含着泪水。
“这个疤是他两岁半时自己喝水,被热水烫的。烫伤发生半年后,娃就丢了……”提及儿子丢失的经过,老人的声音里带着哭腔,“那是1984年1月,临近年关,店张镇赶‘腊八会’,我带着娃和村里人一起去逛,在一个商店里看了会塑料鞋,完了招呼娃走,他从东边一个门先跑了出去,我们跟在后面追出去,就那么一小会,娃就不见了。”
事发后,韩碧莹第一时间向当地派出所报了警,同时发动亲友邻居一起帮忙寻找,但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条件及侦查手段,警方破案难度很大,自己寻人也无异于大海捞针,从此骨肉分离。
“我生了两个儿子,少敏是老二。他丢了之后的很多年间,我和他爸都在四处寻人,近到周边各个村镇,远到山东、河南,只要听说哪家买了个年龄相仿的孩子,我们都马上赶去查看,老大也顾不上管,可惜一无所获,还被骗了很多次。”
骨肉团聚 父亲已是耄耋之年
李少敏在安徽萧县一户汪姓人家里长大,10岁前就知道自己是被抱养来的。但从哪抱的、自己的亲生父母在哪里,他不知道,也不敢想。
“有想过寻亲,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直到今年3月,他接到了陕西警方的电话。“办案民警跟我说,我是兴平市店张镇人,被拐卖到安徽的,我亲生父母在找我。当时我心里的感受很复杂,有身世被证实的心酸,也有即将和亲生父母相认的期待和紧张。今天也是一样,很紧张,也很开心。”
另一边,韩碧莹夫妇也接到了“儿子找到了”的通知。“这些年,为了找儿子,我们始终与公安机关保持着联系,很多年前就在全国打拐DNA数据库里录入了信息,这次兴平市公安局通知我说DNA比对成功了,我激动得都不敢相信。娃他爸81岁了,耳朵已经背得听不见了,知道这个好消息后,跟孩子一样坐在沙发上大哭了一场。”惊喜过后,老人又开始担心消息真假,害怕空欢喜一场,让大儿子再三核实才安心。这次认亲仪式前,一家人更是激动得几乎一夜没睡。
李少敏的哥哥说,这一天,对他们家来说是一个特殊美好的日子,也是个需要感恩铭记的日子。“真的特别感谢公安机关,我父母年纪大了,这件事一直是他们的一块心病,这些年我虽然也在通过各种渠道寻找弟弟,但始终没有音信,很担心父母带着遗憾离去,现在好了,终于团聚了。”
一家人也对之后的生活做了规划,“我现在在浙江那边的一个空调厂打工,已经成了家,有了娃,计划疫情好转之后,就带着媳妇娃一起过来认亲。”李少敏说。韩碧莹夫妇则表示,之后儿子如果愿意回来生活,他们将全力资助,“我们亏欠老二的太多,他现在回来了,肯定要把爱都补上,我还等着帮他带孩子呢。”说起这些,老太太的话语里都是憧憬。
坚持帮15个家庭实现团圆梦
办案民警解满江、孙伟涛介绍了侦破该起案件的经过。
“今年3月,公安部决定开展为期9个月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我局党委高度重视,把打拐工作当做一件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来抓,刑侦大队遂对历年未破的拐卖积案再次进行梳理,重新采集了李少敏家属的血样及照片,依托最新刑侦技术手段进行分析比对。”解满江介绍,经过比对他们发现,今年初刚上传数据库的安徽男子汪某的血样数据和李少敏家属的接近,该案迎来转机。
在安徽警方的配合下,民警很快认定,汪某就是38年前在店张镇被拐卖的李少敏,于是驱车2000余公里赶赴安徽进一步走访调查。“经查,李少敏是在店张镇的集会上,被附近村的一名妇女抱走。该女子的丈夫是安徽萧县人,两人通过亲戚打听到,萧县那边有对夫妇不能生育,有意收养个孩子,于是坐火车把李少敏送去了安徽,也就是汪姓夫妇家里,并收了800元钱。目前,该案已经告破。”
现场,看着满头白发的韩碧莹夫妇抱着儿子久久不愿撒手,解满江也忍不住流下泪来。他说,办案过程很辛苦,“光电话就不知道打了多少,疫情影响下,去趟外地也是困难重重。”但这人间团圆的一刻,让他觉得付出再多艰辛都值得。
“2016年以来,包含李少敏在内,兴平市公安局打拐办已成功找回15名被拐人员,帮助15个家庭实现了团圆梦。”兴平市公安局副局长边亚泉介绍,离散家属的团聚,让他深刻地感受到,一抓到底、坚持不放弃是侦破该类案件的关键。接下来,兴平市公安局将一如既往坚守“打拐”一线,全力助爱回家。
本报记者 张晴悦
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