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骂惨了!唐国强《上甘岭》刚开播差评一片,观众差评理由一针见血



前言:

在这个被快餐文化充斥的时代,大家已经很久没有见到一部能够真正撼动人心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好消息传了出来,新版《上甘岭》即将播出!



这可把不少观众高兴坏了,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这部投资高达2.5亿元的影视巨作在开播后却收到了一水的差评,作为主演之一唐国强老师更是不被观众们买账。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观众差评的理由又是什么?



选角稀烂?

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一直都是内娱创作的难点之一,原因无他,它承载着太多人对于历史的敬畏和对英雄的向往。

然而,艺术创作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当它要去重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时,更是难上加难。新版《上甘岭》的制作团队显然深知这一点,他们在辽宁建造了一个占地200亩的实景拍摄基地,耗时三个月才得以完工。



在这片人造的战场上,导演精心设计了超过1000个爆炸特效镜头,试图将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重现在观众眼前。

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追求,无疑是值得赞赏的。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荧幕时,却发现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开播伊始,《上甘岭》就遭遇了观众的差评。这种反差之大,不禁让人感叹:为何如此用心的制作,却换来了如此尖锐的批评?



说到这儿,那可跟选角分不开关系了,如同一颗导火索,点燃了观众的不满。

刘浩存、欧豪稚嫩的面庞与演技,难以驾驭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而年过古稀的唐国强再演毛泽东,更是让时空错乱感愈发强烈!不少观众看到唐老师的造型纷纷表示跟记忆里的主席货不照版!

然而,问题的根源远不止于此。



难题:战争场面的体现

剧情与历史之间的鸿沟,才是真正的痛点。上甘岭战役,这场持续43天的血与火的较量,其惨烈程度远超想象。

从1952年深秋到初冬,无数英魂于此长眠,无数英雄在此诞生。这段历史,如何在银幕上完整呈现?这才是创作者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真实的历史中,美军投入了约3万人的兵力,倾泻了170多万发炮弹。志愿军伤亡超过1万人,而美军的伤亡更是高达近2.5万人。

这样惨烈的战斗场面,如何在电视剧中完整呈现?如何在有限的镜头里,展现那种面对生死的从容与决绝?

显而易见,在这一点儿上,新版《上甘岭》还有很大的鸿沟要跨越。



他们试图通过平衡"燃"与"冷"的情节,跳出"我军全胜"的固有叙事模式,以更客观的视角展现战争的复杂性。这种想法是值得大家肯定的,好歹体现了创作团队还原历史本味的决心。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当观众看到开场和人物造型与历史背景严重不符时,那种期待落空的失落感是难以弥补的。缺乏真实感和震撼力的表现,让这部本应激荡人心的作品变得平淡无奇。



回顾历史,产生共鸣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更为深刻的问题: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诠释战争?如何让那段遥远而又沉重的历史,与当下的观众产生共鸣?

回顾上甘岭战役的历史,我们会发现,真实的战场远比任何戏剧化的表现更加惊心动魄。



10月14日至20日,志愿军与敌人在阵地上展开了你死我活的较量。白天,敌人在炮火掩护下占领表面阵地;夜晚,志愿军则奋起反击,夺回失地。这种反复拉锯的战斗,考验的不仅是军事素养,更是意志的较量。

想象一下,10月20日,志愿军第15军弹药粮食双双告罄,只好钻进坑道。



这下可好,一场地下版"生存大挑战"就此开启。敌人的炮火算什么?饿肚子、冻屁股、伸手不见五指才是真正的考验。不过,咱们的小伙子们愣是在这"五星级地窖"里展现出了超强求生欲。

这段历史比任何好莱坞大片都刺激,但要把它原汁原味搬上银幕,难度堪比登天。创作者得是历史学霸、艺术达人和人性专家的三合一。



显然新版《上甘岭》的团队也想到了这一点。他们使出浑身解数,高科技特效加创新叙事,试图弥补"先天不足"。

可惜,当我们看到那些像背课文一样的台词,那些仿佛在演偶像剧的表情,不禁要问:这是英雄还是网红啊?



用力过猛,适得其反?

说到底,咱们对"英雄"的理解可能已经变了味儿。现在的观众,大多是和平年代的"温室花朵",哪里体会得了战火纷飞的艰辛?我们更愿意看到英雄也有七情六欲,而不是那种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完美形象。

这可难为创作者了。他们得在英雄光环和烟火气之间找平衡,就像是走钢丝,一不小心就会摔个狗啃泥。



新版《上甘岭》的团队显然在绞尽脑汁。他们试图通过一些小细节来丰富人物形象。比如,年轻士兵面对战争时怂得像鹌鹑,老兵们却能在枪林弹雨中淡定如老僧。

这些小心思确实给角色增添了几分人气儿,让观众看着更有代入感。

然而,问题在于,这些细节往往显得零散而缺乏连贯性。它们更像是被刻意安插的"亮点",而非自然流露的情感。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没有增加剧情的可信度,反而让整个故事显得支离破碎。



在这里,我们不得不反思:在追求"真实"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忽视了艺术的本质?毕竟,电视剧终究是一种艺术创作,而非纪录片。它需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提炼和升华。

真正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品,应该能够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它不仅要展现战争的残酷,更要传递和平的珍贵。它不仅要歌颂英雄的伟大,更要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敬畏。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版《上甘岭》的创作初衷无疑是正确的。

它试图通过这部作品,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记忆,传承英雄精神,引发观众对和平的珍惜和对生命的敬畏。这种创作理念,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价值。



观众心目中的英雄该怎么塑造?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往往比我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当我们看到那些略显做作的台词,那些不合时宜的表情,我们不禁要问:这真的是我们心目中的英雄吗?这真的是那个血与火铸就的上甘岭吗?

说白了,现在的观众对"英雄"的理解跟以前不太一样了。



和平年代长大的娃娃们,哪里懂得战争年代的苦啊!我们更想看到英雄也有七情六欲,而不是那种高大上到连口气都是香的的完美偶像。

这可难为编剧导演了。他们得在英雄光环和烟火气之间找平衡,就像是耍杂技,一不小心就会摔个狗啃泥。

新版《上甘岭》就是摔了这么一跤。他们太想塑造"完美英雄"了,结果反倒把人物弄得假兮兮的。这不是给英雄加分,反而是在给观众添堵啊!看着看着,观众都想问:这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拍"英雄养成记"啊?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这部作品的价值。毕竟,它的出现本身就是一种尝试,一种对历史题材创作的探索。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唤起了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关注,引发了公众对战争题材创作的讨论。

结语:

《上甘岭》的创作团队想用现代手法重现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份野心和勇气值得点赞。



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这种尝试本身就值得尊重。

这部剧引发的争议,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难得的机会。咱们得好好想想,在这个新时代,怎么才能把历史讲好,让英雄精神跟我们现在的价值观对上眼儿。这不光是编剧导演的事,也是咱们每个人都得思考的问题。



话说回来,任何好作品都需要时间打磨,需要创作者不断摸索。新版《上甘岭》虽然槽点不少,但它给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也算是一种贡献吧。

信源来自于首都广电:北京大视听|电视剧《上甘岭》开播,以影像艺术首次全景式展现上甘岭战役
信源来自于澎湃新闻:导演手记 | 走进上甘岭,走进硝烟深处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山东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山东热线 shd.shenz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