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守住公德底线,坚决对娱乐化校园霸凌说不


电影《少年的你》剧照。

据媒体报道,近期网络出现了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现象,比如,有的短视频平台上,校园霸凌成了部分创作者的“灵感”来源,“我被霸凌了”“校园爸临”“美式校园霸凌”等网络梗频出。在流行的微短剧中,也时而出现以校园霸凌为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乏父母发现孩子被霸凌后“以暴制暴”等故事情节。这些创作倾向明显与社会公德相违背,对之必须坚决抵制,并依法依规予以清理。

校园霸凌毫无疑问是严重的社会问题,同千百万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无数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因此在价值判断方面容不得丝毫的是非混淆。从目前的娱乐化校园霸凌网络现象看,相关短视频和微短剧往往是借题发挥,利用校园霸凌这个题材,一味渲染某些猎奇、慕强、恶搞等低级趣味,通过无下限的夸张炒作来吸引流量。

按道理说,无论是正规的影视剧创作,还是网络微短剧创作,相关主创人员愿意关注校园霸凌现象,这本身是一件好事。至少能从社会传播的意义上,帮助社会各界更加关注校园霸凌问题,有利于更好地凝聚社会共识,对遏制校园霸凌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悲伤逆流成河》《少年的你》等电影作品的上映,使校园霸凌现象走进了普通观众视野,集中揭示了问题的严重性,也引发了人们持久的讨论。

这就是文艺的力量,也是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荣光。平心而论,我们当然知道短视频、网络微短剧在文艺创作水平方面,一般来说不能同影视剧相提并论。但这决不等于在道德规范和法律约束方面,短视频和网络微短剧也应该降格以求。简言之,创作水平可以有高低之分,但对于公序良俗的遵守不应有差别,任何创作者都不可以无视基本的道德要求,网络也绝非法外之地。

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短视频、网络微短剧的受众,是不特定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看了也许只是心理不适,但对于那些曾经历过校园暴力的受害者来说,这样的恶搞作品往往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同时,这种娱乐化倾向也模糊了校园霸凌本身的恶劣情节,让施暴者更加肆无忌惮,还容易让网友对相关求助产生漠视甚至抵触心理。常言道,将心比心,如果创作者真正把自己代入到校园霸凌的受害者及其亲人身上,对此等恶搞作品产生的负面影响又情何以堪呢?

“法不能向不法让步”,同理,社会之正气也不能向歪风邪气退让,否则就无以明是非、正视听、抓早防小。据媒体报道,有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在抨击这些恶搞视频时表示,“我真不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噩梦成了别人的玩梗工具,被笑嘻嘻地表演出来。”也有人谈到,“可能有人不知道,很多校园暴力都是从‘小打小闹’步步升级而来的。比如一开始只是起外号、抢零食,慢慢地发展到毁坏私人物品、辱骂,最后发展到拳打脚踢。”可以想见,短视频具有强烈的感官刺激,如不加以遏制和引导,对于身心发展不成熟及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而言影响巨大。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那些娱乐化校园霸凌的短视频和微短剧,看似只是追逐流量和利润,并非出于较深的恶意,但因为涉及到社会传播,所以极可能带动更大的恶意,也是明摆着往许多受害者伤口上撒盐。对此,我们应当牢牢守住德治底线,呼吁各界高度重视,拿出有力举措解决问题,维护清朗的网络环境。

文 涵泳

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山东热线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发到:
拓展阅读
阿里云服务器
腾讯云秒杀
Copyright 2003-2025 by 山东热线 shd.shenzzx.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